早在八月便被證實被帶走調查的李寧院士,終究還是沒能如當時受訪的多位農業科技圈人士所料想的——“應該能挺過去”。10月10日,根據中央紀委監察部官網發佈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證實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已被依法批捕。
  這個在同事眼中“為人親和”的、曾是中國最年輕的院士被批捕,的確會讓許多人“沒想到”。在目前已披露的信息中,這個曾被視為中國農業大學驕傲的學術明星,是從一個農家少年開始,帶著“耐得住寂寞”、“把吃苦當做快樂的事”、“敢於冒險”的個性標簽,在45歲便問鼎中國工程科技的最高學術稱號。誰又能料想,這個常帶著自己的學生下館子吃8塊錢的拉麵,曾深切擔心因辜負國家、辜負納稅人而死不瞑目,曾深情地對學生說道,把每一個充滿陽光的日子和每一個陰暗的日子串起來,就會鑄就偉大的人生的明星院士,如今他的人生竟然會背負這樣一個標簽——涉嫌虛假套取科技專項資金。
  從熠熠生輝的學術明星到即將面臨的階下囚人生,關於院士李寧的倒掉,統統沉結在那些被人津津樂道的陽光日子,和那些不為人知的陰暗日子里。是學術道德的坍塌?還是浮華世界中的迷失?抑或是良知底線的失守?似乎都是可歸咎的因由,但是,當我們站在道德高地審判,值得繼續追問的是,個體道德或是良知的失守,在李寧院士的轉基因世界里,又是如何發生轉基因的呢?
  事實上,李寧院士的倒下,不是學術圈的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即便是在這一次的官方通報中,與李寧院士同時涉嫌虛假套取科技專項資金的還有其他4所大學的6名教授。置於更大的視野來看,以虛假套取專項資金為典型的學術腐敗,更是成為學術圈的不可承受之痛,中國科協曾經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這一堅硬的事實,揭露出學術圈的潰敗顯然發生於某個個體的潰敗。在官方通報中,他們被定性為“項目經費管理和使用違規”,“違規”二字,既道出了病理的發生機制,也豐富了關於“倒下”的邏輯起點。
  關於違規的發生,有論者曾這樣痛心疾首地指出,科研經費腐敗已不是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吃經費”成了一種內生的潛規則,整個學術生態都發生了異化,從立項、審核、審批到經費撥付以及項目的驗收和監管等,每個環節都無一幸免。這番論說,是否言過其實,可當另說,但是這也確實深刻地揭露出存在於學術圈中泛濫的“違規”亂象。這其中既包括科研項目中財權和審批權的不分,也包括評審程序上的紊亂,還包括審計機制的缺失。在官方通報中,將其歸於“管理失之於軟、失之於寬的問題”,而管理上的軟寬之失,所映對的正是制度建設上的缺失。
  而從更深刻的發生機制來看,科研項目亂象的泛濫,又與高校等科研機構行政化背景下扭曲的項目申報機制、教師考評機制等等有著莫大的關聯。當規則變形,當制度失守,所催生出的必然是以個體利益目標為主導的科研經費江湖,一如在權力格局中,制度和規則的失守,權力尋租下的利益輸送,必然成為叢生的亂象。在聒噪的科研經費江湖中,教授變身為“項目老闆”、科研項目變身為“江湖義氣”、項目賬戶蛻變為“小金庫”,當這一切開始變得理所當然,學術明星的倒下,恐怕也就不足為怪了。
  學術明星的倒下,或許可視為反腐之風勁吹之下的新氣象,以“零容忍的態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一起,進行警示教育”,依然是值得稱贊的改變,但是,最值得期待的整改,應是由此所引發的相關制度的反省和重建,正如那句老生常談的話,好的制度使壞人變好,而壞的制度則使好人變壞。制度的重建,包括但不僅限於科研項目管理,還應觸及到科研體制上的根本。
  文/高亞洲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原標題:是什麼讓院士李寧成了科研江湖“大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72thxr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